·
🔍 先戳破一个“行业迷信”:
“设备参数=真实表现?”——别天真了!
规格书上的±1 ℃、±2 %CO₂,只是理想工况。
真正决定温度/CO₂均匀性的,是内部气流、热负荷、风扇启停、门封设计……以及——传感器放对了没。
5个“踩坑现场”每天都在重演
1️⃣ 超低温冰箱 & 药品冷藏箱
空箱时冷气畅通无阻,满载后样品像“路障”挡住气流。
• 传感器若装在“方便走线”的角落,就等于对热点盲区视而不见。
• -20 ℃的试剂直接丢进-80 ℃,却指望瞬间冷透?传感器没放在延迟回温区,你永远看不到这段“温度爬坡”。
2️⃣ CO₂培养箱
气套式 vs 水套式,稳温逻辑完全不同。
• 探头太靠门/侧壁,会被局部温度波动带节奏。
• 探头自带微热,贴到金属壁=读数虚高。
• 探头若倾斜,冷凝水挂珠=读数漂移。
3️⃣ 冷库
探头挨着蒸发器或风机?恭喜你,拿到了“全场最冷”的假数据。
样品真正待的货架区域,可能比探头位置高2-3 ℃,你却一直蒙在鼓里。
4️⃣ 冰箱门
探头离门缝10 cm,每次开门都报警。
若EMS不会“缓冲算法”,你就天天被“假阳性”吵醒。
(顺便说一句,缓冲液太黏真的不好清理!)
5️⃣ 房间级传感器
装在空调直吹口?门口?窗边?大型设备阴影里?
任何一处,都在篡改你的数据。


传感器=实验室的“眼睛”,放在哪儿,就决定了你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幻象。